1、早期破断 |
||
NO. |
发 生 原 因 |
处 理 对 策 |
1 |
切削率过高 |
设定合适的切削条件 |
2 |
背压轮间隙调整不当,造成锯背的抵压过重 |
调整背压轮与锯背之间的间隙为0~0.05 |
3 |
背压轮异常磨损或损坏造成的锯背伤痕 |
更换背压轮 |
4 |
主、从动轮的平行度不良 |
调整锯床主、从动轮的平行度 |
5 |
扭曲转轮的磨损、轴承的损坏 |
更换扭曲转轮、轴承 |
6 |
夹紧块太紧 |
调整夹紧块至恰当位置 |
7 |
夹紧块磨损或损坏造成的胴部伤痕而破断 |
更换夹紧块 |
8 |
锯条涨紧力过大 |
调整锯条涨紧力至正常状态 |
9 |
锯条齿节选择不当 |
根据材料形状及尺寸选择恰当的锯条齿节 |
10 |
导向臂间距过大 |
根据材料尺寸调整相应的间距 |
11 |
切削液浓度过低或吐出量过少 |
增加切削液浓度或吐出量 |
2、切斜 |
|
|
NO. |
发 生 原 因 |
处 理 对 策 |
1 |
切削率过高 |
降低切削率 |
2 |
锯条的垂直度不良 |
调整垂直度至0~0.04mm |
3 |
被切削材料表面、内部硬度不均匀 |
|
4 |
夹紧块磨损严重或夹紧力不足 |
更换夹紧块或调整夹紧力 |
5 |
材料的送料架与钳口不在一个水平面上 |
调整送料架前端与钳口的水平,后端高出6mm |
6 |
背压轮间隙过大或异常磨损造成切削不稳定 |
调整背压轮与锯背之间的间隙为0~0.05 |
7 |
锯条涨紧力不足 |
调整锯条涨紧力至正常状态 |
8 |
导向臂间距过大 |
根据材料尺寸调整相应的间距 |
9 |
切削液供给不足,造成齿尖早期钝化 |
增加切削液吐出量 |
10 |
钢丝刷未使用或接触位置不良 |
使用钢丝刷或调整至合适位置 |
3、齿尖早期磨损 |
|
|
NO. |
发 生 原 因 |
处 理 对 策 |
1 |
切削率过高 |
降低切削率 |
2 |
切削条件设置不当 |
设定对应的切削条件 |
3 |
切削初期没有充分地磨合 |
参照磨合切削方法 |
4 |
被切削材料表面、内部硬度不均匀 |
重新设定对应的切削条件 |
5 |
切削液供给不足 |
增加切削液吐出量 |
6 |
钢丝刷未使用或接触位置不良 |
使用钢丝刷或调整至合适位置 |
4、拉齿 |
||
NO |
发生原因 |
处理对策 |
. 1 |
切削率过高 |
降低切削率 |
2 |
被切削材料夹紧接触面不良 |
调整材料接触面 |
3 |
被切削材料内部硬点 |
移动锯缝,重新切削(无法确定硬点位置) |
4 |
导向、背压轴承磨损严重 |
更换导向轴承或背压轴承 |
5 |
切削初期未磨合或磨合不充分 |
切削初期一定要磨合充分 |
6 |
两带轮的平行度不良 |
调整带轮平行度 |
7 |
锯条齿节选择不当 |
根据材料形状及尺寸选择恰当的锯条齿节 |
5、切断面粗糙 |
|
|
NO |
发生原因 |
处理对策 |
. 1 |
切削率过高 |
降低切削率 |
2 |
切削初期未磨合或磨合不充分 |
切削初期一定要磨合充分 |
3 |
锯条齿尖磨损大或崩齿严重 |
调换新品锯条 |
4 |
锯条的垂直度不良 |
调整垂直度至0~0.04mm |
5 |
钢丝刷接触位置不良,铁屑进入锯缝 |
使用钢丝刷或调整至合适位置或更换钢丝刷 |
6 |
锯条齿节选择不当 |
根据材料形状及尺寸选择恰当的锯条齿节 |
6、切削噪音 |
|
|
NO |
发生原因 |
处理对策 |
. 1 |
切削率过高 |
降低切削率 |
2 |
切削初期未磨合或磨合不充分 |
切削初期一定要磨合充分 |
3 |
锯条型号或齿型选择不当 |
更换锯条型号或齿型 |
4 |
被切削材料硬度过高或过粘 |
设定对应的切削条件 |
7、切削卡带 |
|
|
NO |
发生原因 |
处理对策 |
. 1 |
切削率过高 |
降低切削率 |
2 |
切削条件设置不当 |
设定对应的切削条件 |
3 |
锯条涨紧力不足 |
调整锯条涨紧力至正常状态 |
4 |
锯条齿尖磨损严重(寿命已到后期) |
调换新品锯条 |